OPEN REHEARSAL OPEN REHEARSAL
請輸入關鍵字並按Enter,或按Esc跳出搜尋
  • CH
    • Chinese
    • English
  • 關於作品
  • 創作面向
  • 作品結構
  • 創作者
從靜態到動態

勞動的身體

被生活壓迫的勞動體態

王世偉 田孝慈
Facebook Twitter

2019年的《群眾》,世偉選擇運用不同的素材去表現服從的體態。在2016年秋天於巴黎網球場美術館(Jeu de Paume)展出的《躍然而起》(Soulèvements)展覽[1]中,他發現了西班牙畫家哥雅(Francisco José de Goya)的水墨素描─《腳伕》(Le Portefaix)[2]。

法蘭西斯科·荷西·德·哥雅-路西恩特斯,《腳伕》,1812-1823年,收藏於巴黎羅浮宮

在初期排練過程中,孝慈一開始試著模仿《腳伕》畫中人物的身體姿態,以緩慢的步伐前進。接著,她不僅改變姿態,使充氣的塑膠袋變形,也試圖操縱它,使它恢復飽滿的形狀。無論是以重力擠壓、用手壓縮、或潛入其中,孝慈用身體的直覺反應去改變塑膠袋的形狀,勾勒出各種可能的意象:塑膠袋從包袱變成了風向袋,從一團有形的氣體化作一坨皺巴巴的懷中物,從攤開的棉被轉變成禁錮身體的囹圄。透過孝慈與物件的即興,世偉並沒有要賦予塑膠袋一種清楚的形象,反而希望它不停地變化,以突顯出材質本身的可塑性和表現性。

《群眾》排練照 © Helmi Fita

最後,塑膠袋從孝慈肩上的沉重負擔,轉變成裹覆她全身、阻礙她行動的透明障礙。當孝慈試著從地上站起來時,她受到塑膠袋的阻撓,而不斷地起身而落下,那樣的體態回應到2016年《Masses – Work in progress》演出中遭到持續打壓而變得馴順的身體,更回到靈感的最起源—68學運的海報。至此,「勞動的身體」與「服從的身體」似乎產生了連結,彼此相互呼應。

 

Image Lightbox
Image Lightbox

1
《躍然而起》由法國藝術史學家暨哲學家迪迪.于貝爾曼策展。整個展覽依照「騷動的元素」(Éléments déchaînés)、「強烈的姿態」(Gestes intenses)、「呼喊的文字」(Mots exclamés)、「激昂的衝突」(Conflits embrasés)、「堅不可催的欲望」(Désirs embrasés indestructibles)等五大主題,分別展出18世紀至當代,呈現人民力量的藝術作品,無論是繪畫、素描、雕塑、影像、照片、裝置或文件。迪迪.于貝爾曼將「躍然而起」行動化為一股從默默承受到一觸即發的力量。

2 這幅速寫出自於哥雅生前最後一本水墨畫冊─《西班牙印象》(Images of Spain, Album F)。不同於之前描繪貴族、教士和傳說的畫冊,《西班牙印象》以寫實基調呈現平民生活的甘苦。對策展人迪迪.于貝爾曼(Georges Didi-Huberman)來說,哥雅的作品將人類的知識和經驗化為主體,他穿插不同的人物形象,呈現歷史上最混亂情境的社會採樣。請參考: Georges Didi-Huberman. « Une archéologie visuelle autant que théorique » in L’œil de l’histoire, tome III, Atlas ou le gai savoir inquiet, Paris, Seuil, 2011.

Previous意識覺醒前
next哥雅繪畫的啟發
OPEN REHEARSAL

打開藝術家的排練室

《群眾》創作歷程紀錄
masses.tw@gmail.com

Open Rehearsal網站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超疫計畫專案補助

Copyright @ Dynamo Management